回到顶部

时间胶囊|七习惯工作坊【线上21天实践】,12.11~12.31

2022年12月11日 10:00 ~ 2022年12月31日 22:00

收起

活动票种
    付费活动,请选择票种
    展开活动详情

    活动内容收起


    线下:12.10 周六全天☑️

    线上:12.11~12.31 每晚九点➡️


    (报名线下或报名线上,本帖为统一报名入口)



    12.11更新


    12.10 线下工作坊,Done☑️

    Workshop|七习惯工作坊【1+21】,12.10
    七习惯,24式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于是,
    12.11~31线上21天的实践,现在开始,➡️

    图片


    (每三天实践一个习惯),
    每天白天有针对性的做出一个小实践
    每晚写个三百字小打卡,
    每晚九点来个20分钟线上互助交流小会议(腾讯会议)

    线下工作坊12.10有围观的回放(非正式版)
    一周后更新工作坊线上版课程视频
    暂忍住不忽悠大家认领24+24去每人录几个五分钟微课

    (参与线下版了的,三个月内不自己去做个工作坊就拉黑)
    (还想补上线下版的待后续更新,拟春季)

    以上不重要,
    重要的是,
    (时间胶囊1)
    一,踩出21个脚印,每天一个,
    二,12.31回顾下这些脚印,
    (时间胶囊2)
    三,一年后的12月,重来一轮,

    (本帖报名)


    然后,或许,
    你会发现时间胶囊是很有趣,

    图片




    12.10 工作坊文案(已结束)☑️


    【目的】工作坊目的有三:

    (重构经典七习惯的脚手架),

    一,促进个人实践落地,

    二,为(你把它变成自己的课)创造弹药和脚手架,

    三,创造内训的新选择,

    各取所需


    【形式】两种形式:

    线下一天工作坊12.10周六(一整天七小时,9:30~17:30)
    线下21天训练营12.11~31每晚线上9点(每天二十分钟)(21天迭代和实践七习惯,然后开始新的一年)






    【时间胶囊】(充话费送的)

    并,相约2023年底相同时间回炉,看看一年下来,有什么实践,有什么感受,

    有什么改变,有什么新思考,有什么可以互相分享和共创,

    (2023.12.10 周日,一整天七小时,线下工作坊)

    (2023.12.11~31,21天迭代和实践七习惯)






    (我们看看一年后的那一期是不是可以定价4999+)

    (当然,本期选手可以直通2023年底那期,如果你和我们还有联系的话)


    【报名】本帖报名

    参加线下(12.10周六的一天线下工作坊)

    (地址为上海市徐汇区漕河泾桂平路680号创业园)

    可以只参加线上(12.11~31二十一天的线上训练营)

    (参与方式为:微信群每天打卡(主)+腾讯会议探讨(辅)+小鹅通素材补充(辅))
    可以两者都要,随意。






    (为对彼此负责,线下限上海本地参与,绿码+48小时核酸阴

    (报名后联系 何老师 (微信 shuchongbranding)(电话 18818257830),于周五晚建此项目微信群)


    截屏2022-12-08 14.33.40.png


    【做什么】


    【线下工作坊】七习惯深挖与脚手架重构
    (12.10 周六全天)







    (10%精力用于帮大家抓取经典《七习惯》的24个要点,90%精力用于帮大家构建实践七习惯的新24个要点。在问题发生的维度很难找到真正有效解,再经典的七习惯,但其内容本身很难真正有效直接实践与落地,所以,于是,帮大家构建新的升维思考与实践的新24个要点。老24点用于理解,新24点用于实践。新老24一共48个要点,可以成为你的知识卡片,可以成为你的工具箱,不管你自己实践,还是你转身开发成你自己的课程去教他人(以教代学)或带团队带家人一起成长,你随意)。

    (你可以提前阅读那本经典的《七习惯》书籍,阅读个三遍也不为过。你也可以根本不看那本书,一张白纸来从头或重新构建七习惯脚手架,小编非崇拜经典的派系,就喜欢推翻和重构)。(关于小编(们)的资质,后面会说)。


    时间安排:(请于9:30点前入场,以减少对他人的影响)

    09:15~09:30 入场

    09:30~09:50 Check-In模块I

    09:50~10:10 综合模块(上)

    10:10~10:50 模块一

    10:55~11:35 模块二

    11:40~12:20 模块三

    (午餐)(各自叫外卖或自带午餐,楼层有微波炉)

    13:20~13:30 Check-In模块II

    13:30~14:10 模块四

    14:15~14:55 模块五

    15:00~15:40 模块六

    15:45~16:25 模块七

    16:30~16:50 综合模块(下)

    16:50~17:30 头脑风暴、行动计划、后续安排、Check-Out 

    (时间安排为计划安排,实际偏差控制在一刻钟内)

    (现场请配合工作人员安排,积极参与全过程)


    2

    【线上训练营】21天实践
    (12.11~12.31)

    针对工作坊内容,七习惯的新老24要点,进行实践,
    推进线下工作坊先,而后对此线上部分继续更新,
    2-1 微信群每天打卡(主)
    (1)针对每天小任务(早晨更新),白天可以有针对性的尝试设计和做出一个小实践
    并鼓励互相分享和晒朋友圈
    (2)每晚可以针对白天的实践和晚上更新的三个问题,随手写个300字打卡
    2-2 腾讯会议(辅)
    (拟每晚九点举行一个二十分钟快速会议,后续更新)
    (拟第7、14、21天晚的九点举行一个1~2小时交流会议)
    2-3 小鹅通(辅)
    (对没有参与线下工作坊的伙伴,补录出相应的视频素材,作为学习实践的补充)







    截屏2022-02-11 下午3.06.11.png


    【我们是谁】


    原书虫部落、书声团队,现2072工作室,

    (11年阅读推广,1500场线下读书会、1500场线上读书会;书声剧场阅读TED项目为政府合作项目,八年举办百场剧场阅读Talk,黄浦区、普陀区、徐汇区、浦东新区长期合作,并延伸至杭州、南京、北京、苏州、扬州、西安等城市。2021年开启下一个十年计划,挖掘与推动十年思维工程,并改名2072工作室,筹划五十年的步伐)。


    小编一号,书声 丁布

    (23年职场,11年管理咨询顾问与讲师生涯,1500天企业课程,项目管理、精益生产、设计思维/创新思维主打,2022年企业内训14门不同的课程,一汽等企业长期大量课程合作讲师;11年城市阅读推动,1500场线下读书会、1500场线上读书会;深度学习者,年阅读量1500本)


    小编二号,Jason

    (8年职场,4年管理咨询顾问与讲师生涯,交大安泰MBA优秀毕业生,AACTP认证国际讲师, 演讲教练,有丰富的演讲及演讲辅导经验,擅长结构化思维和问题解决)


    【项目动机】


    在第二个十年的城市阅读推动的脑残路上,也顺便因为疫情的关系,几乎完全“粉碎”了以往的步伐和做法,探索十年思维工程的新方向和新可能。


    过去十年我们做了一千多场线下大小阅读活动,2022年发帖少了,当然可没有闲着,2020~2022这三年无意之间竟然也做了一千多场线上阅读活动,对,一千多场,不过,就是没有如以前那样广发活动贴,而是几个项目组里的内部的深度折腾(和互相折腾),比如Moonlight项目,比如Moonwalker2020的100天100本书的项目,比如Moonwalker2021的一年52个周五晚的每周8本书,比如衍生的月球漫步电台的14人一年讲里730本书,比如小编自己的丁布电台,比如人性读书会和后来的人性研究所,等等。

    2023年即将到来,新折腾的方向也插了几个小旗子,其中一个是2072Workshops,推和挖企业阅读的项目序列,我们会在2023年进52家企业做52场企业书会,与之呼应的,我们也会做52场职场能力相关的工作坊,(不直接讲书,书融在其中),探索和解决痛点问题导向,让这个成为我们一起探索探讨职场能力痛点问题的(阅读和学习的)“会客厅”。此贴,“七习惯工作坊”,就是这52场职场能力探讨的学习会客厅(——2072 workshops)的前奏,也是其中一员。


    在2023年,我们的方向之一是挖掘出五十个企业合作伙伴出来。会用三个项目去为此服务,项目A 阅读导师计划,项目B 2072 Workshops,项目C 企业书会,此贴为项目B序列的铺垫。


    欢迎大家关注我们2023年的任何活动和项目,欢迎大家参与。


    周末见。


    图片


    群体阅读、群体学习、群体探索


    图片


    大家给帮转发​





    截屏2022-12-09 15.17.29.png

    附:七习惯24要点(第一波)


    小编对经典无爱。


    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有其原因,不容易忽视,不管是毛姆说的“跨越时空后人们还是就是喜欢的东西”,或是就是规律所在、人性所在、价值和用处所在(不管是有用之用还是无用之用)。借用这本《七习惯》书里影响小编最深的一句来解释就是“如果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美妙,值得加以了解”


    并且在若干轮重读之后,确实发现收获就是越来越多,(虽然小编最初是2003年在威海出差时候在夜市路边摊当成功学书籍买的)。(值得重读的书,我们也会专门搞个“重读书会”,这是另一件事,先不这里展开)。


    但是也有问题,只是重复(或者说实践)里面的要点就够了么?一种极大的误区可能就是我们根本没抓到精髓,根本没有好好理解,这十年来小编自己就遇到了无数次。最近的一次是在某一堂网络课程上听某个老师讲《精益创业》这本书的时候,就八个字抓住了其超级精髓,而就是这八个字让我这种做精益十五年的人(我以为我会更容易理解这本书)、这十年也重读这本《精益创业》五遍有的人,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就是,我根本之前没读懂这本书的精髓。


    那,七习惯这本呢?小编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次是会这么干,先拆解抓取书里的(1+7)X3=24个要点(第一波),用这个作为理解这本书的图谱(虽然之前读过若干次这本书了),然后,因为“在问题发生的维度很难找到有效解”的存在,不深挖一层、不升维思考几乎很难直接实践一样,再给这七习惯做(1+7)X3=24个要点的新构建(第二波)。然后再走出这个七习惯的框架,自己构建更符合当下时代和未来时代的新版本会是哪七个,并且还称为习惯么?再来个(1+7)X3=24个要点的新构建(第三波)。这是小编自己的学习方式,(研究、探索、创造)


    这里先做第一波的陈列和梳理。(1+7)X3


    (七习惯)


    01 塑造性格·个人效能的Windows。是塑造性格而不是关注成功,既接近后面关注影响圈而不是关注圈的思路,也是本书的内核所在,关注更本质和深层的东西(更原则性、更规律性的东西)、而不是表面的东西。而且《七习惯》的呈现方式,是一个“界面”,一个个人效能的“操作系统”(行为模式、思维模式)。(于是类似,我们所谓的学习成长到底是要学什么和成长什么?)


    02 思维定式/思维转换。看到自己的(以及彼此的)思维定式,并能相应的做一定的思维转换,才是真正的学习与成长。


    03 情感账户。人际关系的本质少不了这个基础的概念,别人凭什么要与我们合作和凭什么会帮助我们?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我们是否有能力有努力先行建立了情感账户并在里面“存款”了先,并持续如此。


    (积极主动)


    04 刺激与回应。遇到同一件事,不同人的反应可能不一致,这就是值得重点关注的地方,为何不一致?因为在刺激与回应之间有一个隐形的、被我们忽视的部分的存在,也就是我们的想法。也是我们需要“看”到和去修炼的部分。


    05 变被动为主动。我们经常是下意识的反应,也经常对发生的事、遇到的事,产生了被动的反应,但是,这个被动的反应是可以不断“锻炼”成主动的反应模式的,被动的解决问题和主动的问题即机会的思维模式的差异就是如此。


    06 (扩大)影响圈。人的特点和长处就是容易想得多和远,但也因此产生了无尽的能量的浪费(甚至成为了熵增)和烦恼(甚至是痛苦——人间多少的痛苦和烦恼来自于求而不得和欲望的无法满足),如果在有梦想有想法有追求的路上,能够不断专注于自己可以切实踏出的步伐、做出的影响,才是“跬步”。


    (以终为始)


    07 (智力上的)第一次创造(领导、右脑)。这两次创造(先是从无到有的智力上的创造,再是将其实现的创造)是神来之笔,我们往往忽略了前者的重要和两者衔接搭配的重要。我们所说的计划能力,其实是这两层能力的两步走,而不是其中的一步。采铜在《精进》里的第一章(七种武器之一,时间)里就提到了做五年计划和一年计划的思维方式的不同,是进一步的细化,很不错。


    08 以原则为中心。我们不同人关注的重点和中心各不相同,也是我们价值观等三观不同所致,要能看到自己的中心、也看到别人的中心,或能理解很多事并容易解决不少。原则,这东西是一种普适、深刻、深层的规律,(或类似《天道》的某些说法),以原则为中心,或很多事就事半功倍不少,而不是反过来。(但也不能盲从,因为从文化差异的书来看,比如《The Culture Map》里提到西方是偏Principle First,而东方人是偏Application First,那这本“以原则为中心”的书的内容,真的适合我们东方人吗?)


    09 使命宣言。“成功学”为何总是一种刚需性的存在?也就是我们很多人的深层的成长欲,和内在的某种东西需要某种方式释放,以某种追求(尤其是对某种“成功”的追求)的方式。如同任何组织几乎都有其使命宣言一样,其实个人也需要,我们并不只是社会机器和组织机器里的一个螺丝钉,我们也更是我们自己,但是,很多人,却从来没认真写过一篇自己的个人的使命宣言,(好像小编我也没写过...)


    (要事第一)


    10(体力上的)第二次创造(管理、左脑) 。前一条“以终为始”叫自我领导原则,这一条“要事第一”是自我管理原则,我们的文化里并不太关注和在意“领导”与“管理”两个词的差异,但其实能分清楚后,让这左右手的能力更有侧重性,在我们无数人的个人岗位、个人生活、团队管理组织管理中就更有序和更容易基于此发力许多。


    11 独立意志。意志力,成为一个稀缺,尤其是现在很多人走路(包括去洗手间的路上)和骑车途中都放不下手机的社会环境中,独立意志、意志力成为一种极其容易被淹没、被设计、被绑架的存在。意识到“它”的存在,并不断尝试构建其驾驭能力,如《自控力》《意志力》两本书提到的“意志力肌肉”的“存在”,是我们掌控能力的基础,而掌控能力也成为我们的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幸福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虽很重要,但也很悖论,比如有一句话是说幸福生活是从你放弃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的执念)的那一刻才真正开始的。


    12 第四代时间管理·自我管理。社会和时代更加催生了更多的复杂度(早已从VUCA升级到了BANI)对环境下,时间早已成为无数人的永恒的痛(部分“时间管理大师”另当别论),但我们真正能管理的并不是时间,或者说时间管理就是容易越管理越管理不好,也就是那句在问题发生的维度很难找到真正有效解。虽然后面还出现了所谓的第五代第六代时间管理,但这个第四代的“自我管理”是个不错的质的飞跃的分水岭。


    (双赢思维)


    13 人际六模式(谁输谁赢)。也就是类似博弈论、囚徒困境、电车难题等场景容易成为一种常态,你赢我输,非此即彼,好像很容易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反应。不妨,我们可以直接列出这几种不同的输赢模式,先从上帝视角看到这些模式的存在,然后才容易看到不同选择和不同选择之间的演化和关联的可能性。


    14 双赢关系/双赢协议。双赢并非彼此获益获利这么表面这么简单,考虑到、看到并尝试去做到“双赢关系”的存在,双赢才容易成为真正的结果的可能,结果只是副产品(如同自我实现很难直接实现,反而是追求自我超越的过程中反而容易出现自我实现这个副产品)。双赢协议则进一步把容易生硬的双赢变成了一种更激发彼此的内驱力和自由度的“契约”。


    15 人与问题分开。有点类似对事不对人的意味,比如我们很难拒绝别人的一个化解之道就是明确让对方知道拒绝的是这件事而不是对方这个人(于是我们可以给予一些替代的建议之类),当把人与问题纠缠在一起的时候,就是给彼此徒增了许多烦恼。但显然在高情境文化环境中这并不容易(我们就是更容易产生“你就是针对我”的这种内心戏)。


    (知彼解己)


    16 移情聆听·心理空气。“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虽鸡汤却也很真理,我们很难做到真正的聆听,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能否真正做到共情(移情)去理解和感同身受对方的感受,换位思维也并不足够。更何况更多时候我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自己的视角和自己的立场之下。这种共情能力(和倾听能力)好比一种心理空气,这个“心理空气”的说法是真不错,也让人想到了谷歌内部的管理项目“氧气项目”。


    17 (走出)自传式回应。类似《非暴力沟通》里的几种异化沟通(就成为了语言暴力,虽然极其容易不自知)一样,前一条(移情聆听·心理空气)是“知彼”,还有一个硬骨头是“解己”,——人贵有自知之明非常不容易。这四种自传式回应(之恶)值得打印出来贴墙上:价值判断、追根究底、好为人师、自以为是(敲这几个字的时候小编瞬间对号入座了好几个人,但是,不是要解己么?怎么又瞬间把别人对号入座了?——价值判断的本能?)


    18 有效沟通。所以,沟通二字谁都认识,但极少人能做到真正有效的沟通,看起来非常麻烦“复述语句、加入解释(左)、渗入感觉(右)、左右脑并用”的四阶段,却就是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被尊重的舒爽感。虽然,我们的实际生活和工作就是根本没耐心也更没可能有给予耐心的空间时间与土壤,但,我们首先就是要清楚的理解和看到怎样算是真正有效的沟通在先。而不是,我要我以为,我要我觉得。


    (统合综效)


    19 尊重差异。这是数次重读此书后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点,就是那句“如果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美妙,值得加以了解”,并且尤其是这几年朋友圈和网上更容易不同立场之间的“撕裂”(哪怕是老同学一样也容易撕裂并老死不相往来)。理解差异尊重差异已经成为一种真正的“能力”。然而很难。


    20 第三条路。两难困境之中往往并非非此即彼的绝对选择,第三条路往往成为真正的智慧的开始,“智慧”二字也更在于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第三条路成为一种新“习惯”,一种下意识的本能,才是内化的“智慧”嘛。


    21 化阻力为动力。往往卡在的点就是阻力。如同问题即机会的思维模式一般,阻力和动力其实就是一线之隔,视角的不一样,发力点的不一样,参考因素的不一样,就直接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但起点是,先能看到阻力和动力之间的相对关系。


    (不断更新)


    22 个人产能。自以为超级熟悉的“不断更新”不就是那个精益生产里的持续改善(Continuous Improvement)嘛,但或许是翻译的锅,这条英文是Sharpen The Saw,这也才是第七个习惯的原意,别急着说更新和持续更新,更新什么?提升什么?个人效能,尤其是体现在个人的产能这个具象的东西上。


    23 四维度。好比王潇的《五种时间》的五个时间账户、《精力管理》的四层精力一样,个人产能也给了四个维度: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让人非常清晰的容易自己把脉和有的放矢的发力。(结构化是个好东西,当然不是金字塔原理那个结构化)。


    24 更新螺旋。让更新能成为一种正反馈和正螺旋,这才是(持续性、生长性的)生命力嘛。更新了但不可持续和没下文那白搭。


    以上就是第一波的24(理解)。这只是个开始。

    第二波的24(重构),如何可以成为了一个行动计划、学习计划、实践地图,是小编下面的乐趣,也是12.10 的一天线下和12.11~31的二十一天线上持续去探索的部分。

    第三波的24(创造),就是明年的乐趣(之一)了。


    明天见。


    推荐各位自己买一本《七习惯》的纸质,好好看三遍。可以参考下我上面的24个要点,可以列出你自己抓出的XX个要点。

    更推荐的是,你去给一群人去做个工作坊,以教代学,推别人进步的同时自己收获更甚。

    也希望明天来参加线下或后面参与线上的伙伴,明确带着这个目标,(给你的朋友们、你的团队、你孩子等)

    A 去做一场一整天的七习惯工作坊,

    B 去做一轮21天的七习惯训练营,

    这篇文的24式明天现场的24式都是为你创造弹药用。


    不折腾不相见。


    Workshop|七习惯工作坊【1+21】,12.10


    你可以先用本文的24条给自己列个24天行动计划吧,一天实践一条看看。

    每天晒朋友圈以创造可持续性。




    举报活动

    活动标签

    最近参与

    • Jennifer Lin
      收藏

      (2年前)

    • ????茉莉丽☀
      报名

      (2年前)

    • 嘉文
      收藏

      (2年前)

    • 微信用户
      报名

      (2年前)

    • 月宫
      报名

      (2年前)

    • 那片向日葵
      报名

      (2年前)

    您还可能感兴趣

    您有任何问题,在这里提问!

    为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评价信息将在审核通过后显示,请规范用语。

    全部讨论

    还木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活动到朋友圈

    活动日历   04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4 5

    免费发布